展覽資訊:
地點:觀想藝術中心 台北市至善路二段33號 tel 02 2880-3818
展期:2012年10月6日(六)-10月14日(日) 週一公休
時間:am 10:00~pm 6:30
策展人:陳幼健

2010年8月30日 星期一

檜竹

創作者:陳幼健
2008年
120Lx35Wx70H
台灣檜木/ 老樟/ 桂竹根結

以極簡的架構組合, 嘗試呈現出古木的年華美貌.
特別設計的金屬榫接, 可讓桌面做每隔15度的平面移動, 作品可經由不同的角度去呈現她的翩翩風韻.

一塊台灣老檜木
沒有正面
因為 每個角度都有一個故事 一個風景
一段南投桂竹
自然蜿蜒的姿態
隨著可轉動的樟木桌面
圍繞著老檜木的斑剝的歷史
一張桌子 自然成形

2010年8月29日 星期日

鳥居

創作者:陳幼健
2009年
120Lx35Wx70H
花梨/ 白花木(sepetir)


以簡樸的方式呈現”鳥居”意念型式. 嘗試利用非對稱的組合加上中國漆的色彩點綴, 使簡約的設計上還能呈現出變化的趣味



2010年8月27日 星期五

IKEA的聯想

創作者:陳幼健
2010年
125Lx35Wx 67H
金絲楠木/ 楓

IKEA組合式家具的想法,此琴桌分成六部份,完全利用榫卯結構組合而成,因無需使用膠合,可以很方便的拆解和組合,陪伴著琴家到處去演奏。



2010年8月25日 星期三

黑貓舞孃

創作者:陳幼健
2010年
110Lx30Wx68H
福杉(台南上帝廟退休了的柱子)/ 台灣檜木/ 台灣亞杉

思念著年輕時的黑貓歌舞團
妖嬌婀娜的美人啊
取自自然的材料
保留她部分原本的形態
加上生漆的點綴
黑的發亮的光澤
像極了貓兒深邃的眼眸
和黑的發亮的毛髮
桌尾的臀連著她優雅的尾巴
長足徐行自傲的慢步著

2010年8月23日 星期一

那位木匠的琴桌

創作者:陳幼健
2010

146Lx54Wx68-83H
欅木/ 柚木/ 楓木/ 金屬/ 皮革

侷限於生活空間
喜愛細木作和古琴的我
無法同時擁有一張工作桌和一張琴桌
如何將二桌合而為一呢?

設計的特色:
1. 這張桌子的高度可以輕易的升降,符合琴桌70公分以下和工作桌80公分左右的不同的需求。
2. 在琴桌邊,以簡約設計風格並用點綴天然漆的色彩給予少許的變化;在工作桌邊,顯示出複雜的功能與結構。
利用這種簡約與繁複的衝突,企圖呈現出生活中不同的面向。



2010年8月21日 星期六

七弦桌

作者:黃冠霖
2010年
133Lx60Wx68H
梣木
 
古琴,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,又稱絲或七弦琴;在琴桌設計上取材中式的造型與西式線條,力求內斂簡約,桌面與桌角以燕尾榫接合導圓,榫卯數量取七以對應琴的七條弦,取名七弦桌。

2010年8月19日 星期四

阿美族豐年歌舞中的裙擺

創作者:森平房
2010
140Lx45Wx67H
桌面-樟木
框體-胡桃/ 栓木/ 銀樺/ 楠木/ 茄冬/ 非柚/ 緬柚等

設計理念:用一張桌子去表現出台灣山林的美和對家鄉的思念。

設計的特色:利用不同樹木呈現出的色彩,和動感的桌體設計,去重現阿美族女性在跳舞時,腰部舞動的繽紛裙擺。





2010年8月13日 星期五

彩了妝的魚

創作者:陳幼健
2010
162Lx55Wx67H
樺/ 酸枝/ 小斑馬木(Zebreli)/ 金屬/ 皮革

相忘魚形雙琴特別設計,在主體的結構上,利用金屬輔助支撐桌體的重量,這也是我首次在作品裡嘗試使用金屬結構來替代傳統的榫卯的應用。再利用天然漆的色彩和皮革的質地,去中和鋼鐵的冰冷與堅澀,這也是我少有的一件作品,純從造型出發,未經由我的古老故事或生活的感懷中所孕釀。





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

斲琴六步曲

古琴的歷史久遠,自古斲琴師將他們的經驗流傳下來,所以斲琴的細節與步驟有了許多規範和講究,即使是相同的斲琴師,每張琴因為材料和製作的些微不同都影響到完成後的音色。

製作古琴的步驟大致分為選材、木胚、加配件、上灰、上漆、試弦。

選材:
琴身材質是影響古琴音色的首要因素。古琴的面板一般為桐木或杉木製,底板為梓木或楠木製。就木質而言,桐木鬆軟,製作琴面能使音色更美;而梓木堅硬,製作琴底能使琴牢固不變形。木材必須風乾,否則木質會開裂起翹,且音色不好。木料自然風乾需要很長時間,因此斫琴者常搜羅各種陳年古木用來斫琴。未乾的木材,先浸泡在水中,再取出風乾則可以縮短風乾的時間。

木胚:
古琴長約三尺六寸五分(約122-125厘米),寬約六寸(約20厘米),琴體厚約二寸(約6厘米)。琴體由弧形的面板和平直的底板膠合而成。在基本的結構上,古琴又有多樣的樣式。周魯封的《五知齋琴譜》中就羅列了多種樣式和它們的起源。伏羲式、仲尼式、連珠式、神農式、落霞式、此君式、蕉葉式、鳳勢式、月型式、師曠式、子期式、霹靂式、列子式、靈機式、亞額式和焦尾式等,其中仲尼式、伏羲式、連珠式最為常見。決定樣式與尺寸後便可在乾透的木材上畫線、開槽、刨形。

上灰:
古琴面板上先要用漆灰作一層灰胎,這樣可以保護木質鬆軟的琴面。最常用的漆灰是用鹿角霜和生漆調和而成的鹿角灰,將鹿角灰遍塗琴體,待乾後用砂紙磨平,經多道繁複工序,直到灰層具相當厚度。


加配件:
除了琴體,琴上有琴徽13個,多用螺鈿或玉石製附件如岳山、承露、龍齦、雁足、琴軫則用硬木、玉石等堅硬材料製成。

上漆:
古琴表面塗以中國大漆(生漆),大多數情況下用黑色漆,少數用硃色、褐色和紫色。待漆干透後,用油石蘸水細磨古琴表面。


試弦: